新華網北京12月22日電(記者陳二厚、宋振遠、吳雨)無縫鋼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、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近日主持座談會提出,面對世界經濟低迷的趨勢,中國發展必須立足內需,而城鎮化是最大的內需,要靠改革把這個潛力發揮出來。放眼國內外發展大勢,這一表述很有現實針對性。
當前我國城鎮化率約為51%,與發達國家超過70%的城鎮化率相比明顯較低。如果去掉2億農民工,我國的城鎮化率實際不到40%。差距是壓力,更是巨大的投資增長潛力。我國仍處于工業化、城鎮化中期,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,再持續20年才能達到70%。根據中國改革發展研究院調查測算,每增加一個城市人口可拉動基礎設施投資10萬元,全國每年新增城鎮人口1000萬人,可拉動城市基礎設施投資1萬億元。
差距既是不足,更是廣闊的消費增長空間。無縫鋼管目前我國居民消費率約為35%,只有歐美國家的一半,差距主要在城鎮化水平低。1個市民消費水平相當于3個農民,如果我國農民未來消費水平提高到市民的60%,每年新增消費規模將達到數萬億元。這顯示,我國正處于消費潛力釋放的歷史拐點。
潛力是機遇,但不是現成飯,尤需通過改革這個最大的紅利來挖掘。
挖掘城鎮化的新空間,首先要直面“人口城鎮化”滯后于“土地城鎮化”的體制缺陷。一些地方過分倚重“土地財政”收入,沒從戰略上考慮農民工“市民待遇”問題。這一舊體制使城市占地和吸納人口脫節,還在城鎮內部造成新的二元結構,引發一系列社會矛盾。
釋放城鎮化的新空間,還要正視我國“無縫鋼管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”的結構失衡問題。美國城鎮化率是工業化率的4倍多,巴西為3.22倍,而我國城鎮化率與工業化率基本持平;因為城鎮化建設滯后,我國大量工業品在國內無法消費,形成畸高的對外依存度。
最大限度釋放新型城鎮化的內需空間,還需要改革的新思維、新路徑。比如讓農民工真正享受醫療、子女就學等城鎮公共服務,就必須推進戶籍制度改革,歷史性解決農民工“市民化”問題。比如改革保障性住房制度,以法定形式明確將農民工列為供應對象。
需要指出的是,國內外教訓告訴我們,無縫鋼管加快城鎮化建設應防止“兩個風險”。無縫鋼管一是借拉動內需陷入新一輪“造城運動”;二是盲目追求“大城市化”,陷入病態公共治理怪圈。
|